Finding a job: Part one
January 10, 2014 in Job Hunting


December 21, 2013 in Topic
在民间组织的报道中总是常常看到NGO与NPO这两个词,好像都指公益组织,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NGO与NPO的定义: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
非政府组织,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盛行于全世界。
请注意!并非所有政府以外的组织都是NGO,比如在野党、比如黑社会。
NPO( 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 )
非营利组织,不以谋求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概念产生略晚于NGO,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请注意!并非所有不营利的组织都是NPO,比如事业单位,比如政府。
它们的区别:
可以说,NGO与NPO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社会组织的性质。 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近年从西方引进的,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看法。 许多美国人喜欢用NPO一词; 联合国的各种文件在内和其它许多国家的官方文件里使用最多的仍然是NGO一词。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这两类组织称为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 NPO的概念要比NGO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广泛, 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政治性组织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GO这一概念; 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营利性的企业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PO这一概念。 它们的共同点: 虽然NGO和NPO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较为公认的是,他们都具有以下这些特性: 组织性:是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民间性:非官方性质; 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有收入和盈余用于机构和公益项目的持续发展; 自治性:具有独立的决策机制,如董事会; 志愿性:非强迫性。
December 15, 2013 in News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我们小组目前活动地点Notman大楼的新闻报道,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看.
到了这个阶段,这样的IT创业小团队总是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他们不需要很多资金,也不需要宽敞的办公室,但是他们需要几张桌子和一个能够提供开个小会的舒适工作环境。而蒙特利尔位于位于Sherbrook 街和St.Urbain街交叉口的历史性Notman建筑正在成为IT创业者的大本营。
于是近十年来,在蒙特利尔有越来越多的小创业团队开始采用分享场地、合作办公的方式来渡过初创阶段。他们往往将一个宽敞的开放空间以一张桌子,一个角落这样的方式租给IT小团队。他们共用会议室、咖啡角和办公设备,甚至接待生和秘书。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分享资源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也很符合现代的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在一起工作的另一个好处是,各个团队可以方便交流、碰撞火花。
蒙特利尔IT人的“家”
原来这种分享型的办公场地座落在蒙特利尔老城的四方。现在蒙特利尔的IT人终于拥有了自已的一个创业的“家”。那就是位于Sherbrook 街和St.Urbain街交叉口的Notman楼。
Notman楼是一座记载着蒙特利尔程经辉煌的有名历史性建筑(这意味着这座楼是只能原样修缮不能拆除的)。于是将历史老楼改建成IT创业者的“暖房”就成为了一个结合历史和现在共创未来的绝佳创意。
老楼的购买资金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基金的支持和贷款。其中有1百1十万是由蒙特利尔的IT界捐助的。在今年初开始,蒙特利尔的IT界人士采用了网上“Public funding”(小额公共筹资)的方式筹集了另外10万缺口。真正将网络、大众、分享和参与的精神灌注在这个项目中。
![]() Notman House位于蒙特利尔市中心老城区
|
这座老楼修缮后将不仅仅分租给IT小团队办公,还划分了“风险投资人”的办公区。这样“找钱的主”和“找地方花钱的主”就住在了对门。
除了“豪华型”的分成小空间的办公室外。大楼还在顶层提供一个大的开放空间共同工作区。如果只是窝在自己的小“方块”里,对于创业者开放思路也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楼下的咖啡厅是开放给所有的人的。所有的人是指所有的公众!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一个小项目,你需要一点“沙发时间”,你可以拿着手提电脑来这里工作。没有保安,不须预约,还有免费的高速无线上网。
这里还欢迎举办和IT搭着点边的大大小小聚会、活动和讲座。这里成了蒙特利尔IT人理想的家。这里没有太多商人的气息,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分享、合作和体验创业。
“历史将从这里重新起航”
在改造项目的专门网站notman.org上,一条标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线上,高点记载着蒙特利尔过去的辉煌和将要到来的不远将来。
正如网站介绍中所讲的:“蒙特利尔程经有过的繁荣已经失去。但蒙特利尔的IT创业人将重新吸引世界的目光…”这座新生的历史建筑Notman House将会成为蒙特利尔数字时代大翻盘的支撑点。
![]() Notman House近景
引用自 http://www.rcinet.ca/chinese/archives/column/digital-life-chinese/14-34_2013-03-15-/ |
December 15, 2013 in News
在这个数字产业生态中的“大佬”自然是集中在蒙特利尔老城区的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型游戏公司。其中首推国际著名的游戏软件公司“UB Soft” 。多年来,在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其他的游戏开发公司像EA、Edios也在蒙特利尔开设了研发中心。
然而由于蒙特利尔的游戏产业是在蒙特利尔市政府的一手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其为这个城市的IT(数字)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它获得的大笔资金扶持和公司场地租赁等各种优惠条件也有所诟病。
政府支持的产业-结合老城区改造和工业区改造,倾力打造多媒体之城
![]() 蒙特利尔老港(CP PHOTO/Andre Forget) |
事实上,蒙特利尔市政府除了大力扶植游戏产业之外还在蒙特利尔老城区将已几乎废弃的历史性河港区(Old Port)拿出来进行改造,试图将IT产业和老工业区嫁接起来,使老众多的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而这就是蒙特利尔市的“多媒体城”( Multimedia City )计划。
在这个从2000年左右开始启动的项目中,蒙特利尔市政府将一些老工业用建筑拿出来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造,然后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吸引中小型创意型公司(其中主要是IT数字公司,也包括广告创意公司)入驻。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要在老工业区里建立一年轻、高学历、有创意、协作的新社区(young, educated, creative and connected )。
但是和政府对游戏产业的支持一样,多媒体城的改造项目也由于过多的政府行为而受到质疑。从数字上看乍一看,似乎高科技公司的数量猛然增加很多,而且老工业区也多了许多有教养、有活力的的年轻人的身影。然而问题是,这些在政府的优惠条件扶持下出现的高科技小公司到底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全加拿大的众多创业企业同台竞技。
柳暗花明 – IT创业小公司
![]() 蒙特利尔老城街道(Istockphoto) |
事实上,在蒙特利尔的IT产业链中有一股充满朝气的推动力量。他们并不像大游戏公司一样引人注目,也不依赖政府的资助获得发展。但是他们却逐渐成为在蒙特利尔IT产业所仰仗的未来 – 这就是蒙特利尔的创业型小IT公司。
这些初创型的小IT公司往往依赖小额的风险投资起步。在完成初期的产品研发后,再获得较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的进一步投资。
当然这样的创业型的IT公司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你认真了解一下这个创业人群的话,你就会发现大约是同一群人在不断失败和建立新的创业公司。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企业家型的创业者”中失败过的次数也是他们说服新的风险投资的强有力理由,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人们普遍认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真谛。
说到了这些创业型的公司,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为这些公司不断注入重新起航“新燃料”的风险投资公司。一提到“风险投资公司”,人们脑子里就会浮现西装革履的银行家的形象。其实在蒙特利尔的这些风险投资公司中大量的是所谓的“天使投资人”(Angle Investor)。他们在找到合适的项目后,会为IT创业者注入一般在5万加元以下的小额启动资金。
这些小额风险投资人很多自身也是原先的IT公司创业者。他们在投资的过程中也乐于为公司的创建和管理中提供建议(如果要求的话),帮助这些稚嫩的年轻创业者度过困难的起始阶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投资额度都很小,创业者不会失去公司的决策权。这样往往让小公司能在一个自由创意、有活力的氛围中完成启动阶段工作。
同时,在蒙特利尔也很容易找到这种高科技创业活动群。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兴趣领域区分,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活动的地点一般都在酒吧等非正式的场所。大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相互交流和碰撞新想法。有些活动则把投资人和创业者直接放在一起,以“快速相亲”的方式简短而有效地面对面交流。
蒙特利尔IT产业中的华人
在蒙特利尔的IT产业中可以看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工作人员,有很多是从中国来的移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作为程序员或者技术人员。很少你能看到华人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
对于多数的华人移民来说,英语和法语的双语语言要求就已经是一个难点。再加上华人普遍比较腼腆,不习惯在公众场合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就使华人大多数只能雇员的角色。另外,华人所受的传统家庭教育一般都求稳。华人家长从小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以后谋一份好工作。而创业的失败对于很多华人来说是“不务正业”“丢面子”的事情。
结语
总的来说,蒙特利尔的IT产业生态是一个在蒙特利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产业。其集中的地区是老港附近的老城区里,其中尤以“多媒体城”为代表。虽然大型的游戏公司在蒙特利尔仍然充当着龙头老大的地位,但是创业型的小IT公司在小额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正在成为蒙特利尔IT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说不定就正在蒙特利尔老港的某个酒吧里,几个不起眼的年轻创业者谈论的项目就将影响全球的IT产业格局。
December 14, 2013 in Event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们终于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我们宣布,将于下周正式注册NPO组织. 本着公平公开民主的原则,现开始广泛征名,在征名完成后,将会发起投票.
目前有以下3个备选名称,如果你觉得更合适的,请跟帖回复,下周一将发起投票.
请大家务必认真对待,这将是我们小组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鼓励参与!
NPO 用哪个名字注册最好?
Total Voters: 14
参考链接:
魁省目前已注册的NPO组织名称
http://www.quebecregion.com/en/non-profit-organizations
December 13, 2013 in Job Hunting
在上面一篇博文中,我们主要谈了HR面试的一些常问的问题,这一篇里,我们主要谈面试题以外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面试的行为上。尤其是蒙特利尔以及北美特有的特色.
HR面试场景分两种,电话面试和face to face面试。
电话面试是最常见的hr面试场景,在你的简历递交后,你就要随时准备好应付电话面试。
1)大部分公司都会首先邮件和你约电话面试的时间,但有些公司会直接打电话给你。如果是直接打电话给你,他们一般会略微问一下你的大致情况,告诉你会给你发邮件,约定适合双方的面试时间.
2) 准备好voice mail和来电显示。蒙特利尔这里电话费比较贵,很多人都不想额外付钱加来电显示的费用,但是想想一份价值几万刀的工作,这个必要的投资还是需要的。一般hr如果没有打通你的电话,会有电话留言,同时也会发邮件给你,你直接按号码打回去可以了。
3)电话面试很重要的是你回答的内容和语气。记得语气听上去一定要对这份工作和实习抱有十分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会相对留下好印象。
4) 接电话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说how are you,西方的习惯,如果你真的忘记了,也就算了,不需要强求,融洽就好。谈话结束的时候,应该加上一句,have a nice day.
5) 有些同学可能对自己的英语不是很有自信所以打电话会结巴。其实反正都看不到对方,就把对方想象成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或者教授,或者就安慰自己说反正说糟糕了人家也不知道我长什么样子。这样可以帮自己壮胆.而且一般hr他们都比较专业,知道如何因势利导,让你放松下来,当然,准备一套适合的说辞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自我介绍.
Face to face 面试在猎头中用的比较多。猎头的二面可能会让你去office见个面,这种也属于HR面试.
1) 千万不要迟到.蒙特利尔的交通不错,但是总是有以外,上班时间,堵车会晚点半小时以上,非高峰时间,会不准时你正好错过了,地铁偶尔也会挂,开车说不定遇上修路。所以,请至少预留15分钟,半小时也未尝不可。
2)衣着要得体。小心无大错,business casual是起码的要求,无论你的面试官穿什么,你不可以随便,因为他只是普通的一天,而你不是.牛仔裤和T恤请在不面试的时候穿,如果不是乔布斯,请把头发洗洗..
3) 多说自己和公司要求吻合的经历。这里和国内不一样,国内说的多的人会让人觉得夸夸其谈,但是在北美,不会说的人会被认为没有能力展示自己,属于能力的缺陷,所以,请放心大胆的说吧.
December 8, 2013 in Job Hunting
今年大约在蒙特利尔面试了一百多次,形形色色的面试题遇到过不少。 在此对蒙城常见面试问题做一部分介绍和总结.
面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行为面试和技术面试. 通常来说,面试的流程一般是HR面试-技术面试-PM面试。hr或者manager一般集中在行为面试,部分技术面试的时候也会掺杂一些行为面试的问题,但是相对比较少。所以,如果行为面试的问题你答不好,你会损失进入技术面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者是在最后一轮丧失了拿offer的机会(功亏一篑)。 这篇博文讲主要集中在HR面试中可能问到的一些问题,HR一般问的面试会比较有套路,因为他只是做第一轮删选,基本不会有太难答的问题. 事先有准备一般不难过.
HR 的行为面试题:
December 5, 2013 in Event
时间周六上午9:00-11:30
地点:老地方,一楼大会议室,进门左手边第一个门,不知道地点的请QQ群内或者email问。
技术主题:
Linux桌面应用,主讲J.WANG, H.WANG
非技术主题:
曹老师帮你找工作,主讲:曹老师
请大家一定不要迟到。
20131107可能实验室现场活动报名
Total Voters: 12
December 5, 2013 in Job Hunting
Here is the slide used in Sunday’s Job Hunting presentation. It shows all the useful interview tips.
December 3, 2013 in News
网络红帖“蒙城登录&找工两年记—-一声长叹,两行热泪”的作者曹老师落户蒙特利尔加入可能实验室IT技术小组,这个技术小组是一个免费,开放的IT兴趣小组,主要是帮助蒙特利尔华人提高工作成功率,主要是从事IT行业的移民,尤其是新移民和留学生。在可能实验室这个非营利组织里认识了曹老师,曹老师也像其他蒙特利尔移民一样,基本上每年搬一次家,这次曹老师有了帮手,可能实验室里的三个朋友主动请缨帮曹老师搬家,而且一个朋友主动承担起开搬家卡车的重担。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下面是搬家的背景介绍:
曹老师目前住在蒙特利尔东区的绿线Frontenac地铁站附近,要搬到郊区。
事先已经电话预订好Discount的12尺卡车,说好9:30取车。Discount租车的地方,从GOOGLE地图上显示,离曹老师旧家2.6公里,开车7分钟。
曹老师家里需要搬的东西很少,照理说搬的应该很快,从旧家到新家开车大概半小时,预计总过程4个小时搞定。
实际的搬家过程:
本身说好9:30,帮忙的三个人到曹老师旧家集合,开一辆车去租车公司取卡车,但是有个人迟到,直到9:50才到曹老师,在这里做事,只要是几个人约好一块,总会有个人迟到,迟到20分钟已经算不错的了。
9:50从曹老师旧家出发,四个人坐在一辆汽车里朝租车公司出发,开车的朋友拿出一张已经翻破了的蒙特利尔地图,告诉大家他从来不用GPS,只需看看纸质地图就搞定。汽车开出去十来分钟,还没有到,大家觉得不对劲呀,GOOGLE地图说了,也就7分钟呀。后来另外一个朋友拿出手机GPS检查当前位置,原来是开反方向了。而且开出去很远了,调头重新开,又费了点劲,大概30分钟才找到租车公司。
到了租车公司,发现很多人在排队,周日怎么这么多人租车呀,而且很多人都是租小车的,DISCOUNT工作人员的效率真是奇低无比,大概等了三四十分钟才轮到我们,此时一看表已经近11点了。
朋友里负责开卡车的办理了租车手续,因为需要买保险,所以开车人和租车人需要是同一个人。
拿到车以后,四个朋友分在两辆车上,往曹老师的旧家开。这次刚才找错路的那位司机很顺利的到了,而卡车司机走反方向了,幸好有刚才的教训,只经过几个街就意识到调头了。
11:30开始搬东西,大家只有一个冰箱和炉头,床垫,床架是可拆卸的,还有很多已经打包好的大大小小的包。
冰箱是个头疼的活,原来以为曹老师已经找好了推车Handtruck,结果他从管理处借的是四个轮子的平板小推车,根本无法搬冰箱。另外一个朋友准备的绳子放在冰箱下面,两个人在两边用肩膀抬,冰箱很重,肩膀很痛,不过总算能把冰箱挪走了。到了卡车跟前,卡车自带的斜坡Ramp因为没有handtruck而无法用得上,只能是两个人用绳子抬,另外两个人用手抬,总算把冰箱弄上卡车了,算是最大的一个任务完成了。
后来搬炉头都是小CASE了,由于要搬的东西比较少,12尺的卡车不是很长,大家说好先放大件物品,然后放纸箱和旅行箱。正当大家把所有小东西都搬上卡车后,发现金属床架还没有拿下来,你与可能把这个床架放在那些移动的小包装上,大家只能把一些纸箱旅行箱重新拿下来,放好床架先然后再放回去。
这样的搬家规模用了四个IT工程师搞了这么久,效率真的是太低了。
下午1:30的时候,我们整装待发。一个三辆车,曹老师一辆,卡车一辆,另外一个朋友住也在郊区,直接就开车过去了。
这次卡车和另外一辆车都按时到达,大概2:00到的。而主人公曹老师由于去自己新家迷路,晚了40分钟才到,我们其他三个人就在他新家的车道上等着。
2:40曹老师终于找到自己的家了。
卸东西是很快的,因为我们只要把东西卸到车库里,以后留给曹老师自己整理吧,我们几个人负责把床垫,冰箱,炉头等大件物品放好。
3:40大家开始离开曹老师新家,本来曹老师坚持要请我们几个搬运工吃一顿的,但是考虑到我们必须要在6:30之前还卡车,只能去市区吃,而曹老师到了市区再想开回他的新家,估计肯定还会迷路,而且晚上迷路情况会更糟。
所以大家说以后再吃,卡车司机和另外一个司机就开车回曹老师旧家,因为他的那辆车还停在那呢。
由于这个周末香槟桥修桥,每个方向是只有一个车道,我本来也不走香槟桥,但是要经过高速132到Jacques-Cartier大桥。因为香槟桥堵的原因,在里132入口两公里的地方就开始堵,这两公里,走了30分钟。
4:30左右到了曹老师旧家,另外的那个朋友取了他的车,他带路,另外一个卡车跟着他去租车行还车,因为租车行附近没有地铁,他需要开车把卡车司机送到地铁站。
就是这个早上依靠自己纸质破地图而走错路的同一个朋友,他再一次走错,这同样的7分钟路程,他开了绝对不少于30分钟,卡车跟着后面看着一只在兜圈,打手机他也不接,但是每次转弯的时候,前面的司机显得都比较正常,就是找不到目的地而已,感觉像是中了僵尸程序一下。
5:10的时候,总算找到了租车公司。里面只有两三个客户,你怎么也想不到,还会等上大概30分钟才能和工作人员说上话。
这个租车公司在给你车的时候会详细登记车的状况,在图上注明车上没有问题,然后在还车的时候还有派人自己检查一遍。所以每个人取车还车都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笔者曾经在美国的AVIS租过两次车,预订好了之后,你到了那里自己登记信息,他们告诉你车在哪里,给你钥匙就行了。还车的时候更快,开回去有个人简单和你对话一分钟,查查邮箱是否是满的,然后你就直接可以走了,万一有损坏的话,你的信用卡信息在他们那里。AVIS还有更快的一种取车服务,你遇到后,到了他们那里直接到大屏幕上找你的名字,上面会显示你到哪个号码那里取车,车钥匙就在那里。这个速度比蒙特利尔的DISCOUNT快十倍以上,效率特别高。不知道蒙特利尔的AVIS是否效率也很高,或者到了蒙特利尔所有的租车公司都防着租车的人,花上十倍的时间检查各种事项。
下面是这次租车的详细费用情况
33.71是固定租车费用
35是保险,有的信用卡可以免租车保险,但是租卡车不行
5块钱管理费
里程数每公里0.18,一共开了83公里,所以是14.94
油费30,由于这个租车公司所在的破地方是蒙特利尔东区,人口密集,道路窄,车辆多,很多单行道,卡车司机实在是怕了这个地方了,所以在还车前就没有单独去加油站加满油。这样出租车公司就会根据每公里五毛钱来算,这样是42块,而这个卡车每百公里耗油大概是23升,这样大概需要19升油,而目前的油价是每升1.35,这样大概是25块,而出租车公司收42,算是比较狠,但是这也是人家的规定,那个工作人员说,你现在也可以自己去加油,而卡车司机此时还发烧,想想这个该死地方的交通状况,算了就42吧。不过卡车司机就和工作人员用英语闲聊,在这个讨厌的东区,工作人员讲英语的不多,不过这家租车公司是美国公司,工作人员的英语还是不错的,聊着聊着,工作人员说要不汽油费我只算你30块吧,靠,真是福利呀,看样扯淡可以省钱呀。
这样总费用是118.65,加上那个该死的5%联邦税和9.5%的魁省税,总共花了131.92
过会找曹老师报销。
到了5:45从租车公司出来,开车的把开卡车的送到地铁站,6:00上了地铁。
由于车停在稍微偏远一点的地铁站,到了那里之后再开车会另外一个郊区。
到了家里已经是接近7点。
总结这次四个IT工程师搬家,遇到各种状况,办事效率低到极点,大家开玩笑说,要是我们靠帮人搬家来赚钱,我们估计会赔得连三角裤都买不起。
不过,在蒙特利尔帮朋友搬家,自己租个卡车,虽然效率低,但是也是挺有乐趣的,估计不少蒙特利尔新移民都干过这样的事情,所谓出门靠朋友。
Recent Comments